前段时间,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称:全球约11亿年轻人面临着听力受损的风险,个人音频设备音量过大(例如用手机听音乐)是造成风险的重要原因。
这条新闻上了微博热搜,但热评第一并不是对年轻人听力的担忧,而是略微消极地解释了原因——有时候用耳机主要不是听歌,只是用耳机绝缘世界。
有多少人戴着耳机却没有听歌?又有多少人假装听歌,却连耳机线都没插?
戴耳机不一定是为了听到耳机内的世界,也可能是为了隔绝耳机外的世界。
装瞎装聋已然成为当代青年最为熟练的生存技能,为了让嘴巴少说几句话,他们甚至不惜连眼睛和耳朵也同时关闭。
有人甚至说:一天24小时,当代青年人总有那么1400多分钟不想理人。
对当代青年来说,聋不可怕,尬聊才可怕。
而耳机已然成为他们的金钟罩。
因此,我国未来智能耳机市场规模的将持续增加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。更好地屏蔽外界社会,为用户打造一个“金钟罩”是耳机行业的大势所趋。
其实,耳机“避难所”的功能在邻国日本那里早有体现。
数据显示,2018年日本市场销量最高的某款耳机,就是在减少低频噪声的基础上,大幅提升了对人声等高频噪音的主动降噪。
事实上,为了少说几句话,日本人做了更多的努力。在东京街头,自动贩卖机遍布每一个角落。除了买饮料,自动贩卖机还可以买到章鱼烧、电话卡,甚至是性用具。在日本,自动贩卖机总数超过550万。
你或许会认为这种隔离外界,拒绝与他人交流的行为是内向的性格所致。但事实并非如此。
根据社交恐惧的心理学定义,同样是拒绝交流,内向和社恐的内因有着本质的区别,内向人是“不想社交”,而社恐人是“不会社交”。
社恐即社交恐惧,是指个体对可能出现尴尬的社交或工作情境明显而持久的恐惧,害怕自己的行为或表现引起羞辱或难堪。
由此可见,日本是一个恐惧丢脸的民族,也出现了很多恐惧社交的人。
然而为什么在没有耻感文化的当代中国,年轻人会一次次急不可耐地将“社恐”这一标签贴在自己身上呢?
有人认为“社恐”像瘟疫一样在年轻人中传播,是因为过度的被动社交已经将他们掏空。
更为合理的解释也许是:手机让大量的社交场景发生在线上,线下社交能力发生了退化。
然而,这时所谓的“社恐”或许只是“社畜”给自己立的人设而已,不想说话不能等同于“不会社交”。
线上社交确乎要方便很多,也能有效减少人们的各类恐惧与担忧。
在线上,面对尬聊总是有很多解决方案。或是表情包轰炸,或者假装没看到,实在聊不下去还能假装去洗澡。
而在面对面社交时,不仅辅助技能完全丧失,而且还要调动表情、肢体、语气等多种感官,交流难度直线上升。
面对老板的指令,他们来不及去买一朵玫瑰;面对甲方霸霸的无理取闹,他们学不会一边笑一边掩面流泪;面对同事过分的玩笑时,他们的微笑一点也没有终结话题的杀伤力。
而线上聊天就完全不同了。有一些人很擅长使用社交软件与他人交流,可到了线下,就总是笨手笨脚,在社交场合尴尬至极,无所适从。
千百年来,中国人一直被教育要开朗,优秀的交际能力甚至被当作走向人生巅峰的必要技能。
但是无可辩驳的是,当代年轻人中的社恐越来越多,并且社会已经开始接受并尊重这种人格的存在。
存在即合理。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样一种人格呢?
首先,社会群体结构被瓦解。
一直以来,人类都被认作是群居动物。在原始狩猎社会,一群人通力合作才能生存。在农业社会,一家人耕作才能达到温饱。
而现代社会,单身的生活已经悄然成为当代青年最习惯的生活方式。独立似乎是年轻人最时髦的特点。
“单身社会趋势”数据显示,在中国,一个人吃饭、一个人看电影的单身群体甚至已经超过5000万,其中90后占比超过六成。
所以,如果一个人也可以活得很好,他们还会有动力逼迫自己去掌握社交技能吗?
其次,社会中稳定的关系被打破。
从前,大部分人的生活圈非常狭小,从村这头到村那头而已。为了生存,村里的人必须和所有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。
而在现代社会,流动性指数级上升,人们从一个圈子跳到另一个圈子变得轻而易举。据调查,95后平均7个月就离职。
年轻人认为,职场靠实力说话才是硬道理,不擅长和上司social,但根本原因是他们不想讨好上司。
你或许会认为只是戴个耳机而已,并没有严重到社恐的程度。但不可否认,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,年轻人为了生存已经够喘了,社交无疑会成为很多人不想面对的事情。
但时代日新月异,我们应该积极看待社交问题,衡量线上与线下社交的关系与轻重。
耳机里的世界确乎是属于你一个人的,但也要记得常常取下耳机,看看身边的人。耳机外的世界也很精彩。
分享到朋友圈
1)文章会挂上你的二维码提高爆光率
2)分享出去的文章你就是作者
3)将会获得网站金币
4)首页推荐快速加粉丝
5)像公众号一样传播你的文章